医改专报(2023年第4期 总第124期)
3月28日——4月4日,市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组织开展了全市医改工作调研,通过听取汇报、座谈交流、实地走访等形式,全面了解各地医改工作推进情况及当前存在问题,并根据各地实际,对症下药,提出工作建议,明确2023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工作清单。
现将调研中各县区医改工作特色做法、工作亮点刊发,供大家参考借鉴学习。
金寨县:围绕“一个目标”,打造分级诊疗“金寨特色”
近年来,金寨县扎实推进综合医改工作,工作成效显著,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,2020年-2022年,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激励,实现了“群众得实惠、基层得发展、观念得转变、政府公信力得提高”。
围绕“90%病人看病不出县”的医改目标,金寨县抓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契机,按照“两包三单六贯通”的建设路径,推行“一个池子进水、一个龙头出水”转诊模式,打造分级诊疗诊疗“金寨特色”,真正实现首诊在基层。“一个池子”指的是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接诊的病人,除危急重症外,全部要转入辖区内乡镇卫生院就医,乡镇卫生院根据自己收治能力,对能收治的病人做到应收尽收,对不能收治的病人,落实首诊负责制,转诊到县级医院,转诊人员享受绿色通道、免挂号费和救护车费、免费外请专家会诊、特殊病种专项补助等转诊优惠政策。“一个龙头”就是县级医院,即县级医院通过内引外联、外请专家、学科共建等方式,全面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,实现90%的病人不出县;对需要外转上级医院的,由县级医院外转,优先转到省内三级医院,确保病人从一个“龙头”流出,引导群众有序就医。
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以来,牵头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均下降10%以上,基层诊疗量上升20%以上,县域内就诊率、住院率分别提升13.3个百分点和14.6个百分点,医保基金结余不断增加,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提高。
霍山县: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,推动医共体发展
霍山县坚持“强县、活乡、稳村”的工作目标,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,实现医共体内医疗资源互联互通,促进县域内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。
一是推动医疗服务同质化。医共体集团内实现信息一卡通,医疗费用统一结算,医疗资源共享,医疗信息互联互通,检查结果互认,集团内医疗信息和医学影像资料随时调阅,真正做到“基层检查、上级诊断、报告共享”。二是补齐人才资源短板。医共体集团内开展远程会诊,牵头医院专家团队逐一解读基层影像、心电检查结果,出具规范性报告,解决基层缺乏影像医师的问题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。三是推进中心药房建设。打造智慧药学服务,配备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用药智能管理系统,合理把控医共体内成员单位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,提升合理用药水平和药学服务能力,实现“五统一”。四是促进医防融合发展。将公共卫生信息化县级平台与省级平台无缝对接,实现“两卡式”管理,优化考核标准,确保考核科学化、精细化;组建医共体内县级专家库和分院专家库,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从“1+1+1”变为“1+X+Y”,提高服务质量和签约率;五是支持医保支付改革。推进DRG付费改革,引入DRG辅助分析系统,医嘱闭环,医嘱与收费对应,提升病案首页质量。六是改善群众就医体验。开展医保移动支付,患者利用手机自助报销;开发“健康霍山”系统,群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、APP登陆享受一体化、连续性的全方位、全周期健康服务。
舒城县:多举措加强“网底”建设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
舒城县始终坚持“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”的医改路线,推动县级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、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持续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能力。2022年,全县基层门诊量占比为71%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;21家乡镇卫生院中,9家业务收入超过900万元,8家超过500万元。
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,完善基础设施。投入8.5亿实施医共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,对17家乡镇卫生院进行新建及改扩建;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;投入4000余万元为乡村医疗机构补齐必要设备。二是加强队伍建设,提升医疗水平。实施基层骨干医生进修学习计划,三年共选派100名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到安医二附院进修;开展万医轮训工作,培训乡镇医师和乡村医生;开展网络远程医学教育培训项目,系统提升基层医师服务能力。三是强化内涵建设,提高服务能力。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建设活动,所有乡镇卫生院均通过“基本标准”复核,3家通过“推荐标准”验收,2家乡镇(中心)卫生院成功创建“二级医院”;持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线上、线下培训,所有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。四是创新工作服务模式,健全健康服务机制。强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成立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,构建村级健康服务示范点,村计生专干通过培训转为健康专干,夯实基层的健康服务工作。
霍邱县:提速长三角医疗融合,增进群众健康福祉
霍邱县聚焦群众看病就医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,苦练“内功”、巧借“外力”,依托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,努力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。
一是合作共建,专家助阵送健康。加强与沪苏浙地区高水平医院合作对接,合作共建“上海长征医院霍邱县胃肠肿瘤中心”“上海长征医院霍邱县胰胆肿瘤中心”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霍邱县肺食管肿瘤中心”,设立方邦江岐黄学者工作室以及李鹤成、罗运权、邵成浩、姚厚山等名医工作室,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坐诊、学术带教及手术治疗等活动,提升县域看大病、看重症能力。二是远程会诊,“医疗高速”惠民生。探索远程医疗会诊新模式,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共建全省首家长三角(上海)智慧互联网医院霍邱诊疗中心,对接上海长海医院、东部战区总医院(南京军区总医院)、中科大一附院等20余家国内知名医院,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合作关系,通过5G数字技术,与专家实时对接,实现对患者远程诊治,将高端诊疗服务送到“家门口”,缓解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病远”等问题。三是补齐短板,帮扶带教强能力。分析县外就诊比例较高的重大疾病谱,倡导“专家请进来、技术引进来、患者好起来”,加快重点特色专科人才培养,在知名专家帮扶指导下开展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等新技术24项,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
金安区:深度融合,探索医防融合一体化结合新路径
金安区探索“医中有养、养中有医、医养融合、医养签约”的医养结合新路径,逐步建立“疾病预防、医疗救治、健康管理”三位一体的医防融合工作模式,力促医防深度融合。
一是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。牵头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,探索符合金安特色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二是探索“医养结合”体系建设。在敬老院(养老院)设置医务室和护理院实现全覆盖,并根据老人疾病情况,科学合理确定就诊医疗机构,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。三是率先推进行政村健康服务示范点建设。以健康服务为切入点,创新工作机制,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成立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,村计生专干通过培训转为健康专干,推进健康服务,构建村级健康服务示范点。四是大力发展民办医养结合机构建设。先后建成如龙颐养产业园、万兴养老院、银河养老院、乐天养老院等民办医养结合机构,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,提升健康养老产业服务内涵。五是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。自2018年起,新购置多功能健康体检车2辆、卫生体检应急车17辆、配备必要的体检设备,开展全民免费健康体检,筛查重大疾病,做到“未病先防、小病先治”,提升全民健康水平。
2022年,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.1%,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83.3%,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35%,基本满足群众“防、治、管”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需求。
裕安区:强化全域统筹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
围绕“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”工作原则,裕安区着力构建“以夯实基层为根本、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导向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”的工作体系,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,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。
一是实施错位发展战略。根据乡镇人口、经济发展水平、区域位置、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状况等情况,做好统筹规划,实施“一乡一策”“一院一方”的错位发展战略,从服务阵地建设、医疗设备配置、技术力量配备、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运行规范5个方面进行提档升级,满足群众基本就医需求。近年来,共投资1.16亿元强化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。二是打造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。围绕苏埠、丁集和独山3所二级乡镇卫生院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中心,依托原有疗技术优势和上级专家团队帮扶支持,在建设基本科室的基础上,开展特色科室建设,确保每个区域中心建成2个以上特色科室。加快远程诊断医疗系统建设,在区域中心内建设远程会诊、远程心电、远程影像、远程病理、远程检验等中心。三是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大力培养医防管复合型卫生人才,探索公卫事业人事薪酬制度改革,提升公卫人员地位和待遇。实施中医药“基层服务能力提升”工程,推进“中医馆”建设,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,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,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能力。强化政策宣传,提高群众知晓率。
叶集区:三个聚焦,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
叶集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三明市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,贯彻“以基层为重点”的工作方针,着力“强基础、补缺项、促提升”,解决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问题。
一是聚焦医疗服务网络建设。按照“区级强、乡镇稳、上下联、信息通”的总体思路,科学统筹布局全区医疗资源,持续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,加强医教协同,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,持续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,规范全科医生转岗培训,鼓励村医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。目前,医护人员共1034人,较2020年上升41%。二是聚焦服务能力建设。持续开展“优质服务基层行”活动,指导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对照标准,补短板、强弱项,不断健全管理制度,稳步提升服务能力,持续改进服务质量。目前已有3家乡镇卫生院通过“基本标准”,1家通过“推荐标准”验收。三是聚焦服务内涵建设。在全市率先完成公卫信息平台搭建工作,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数据互联互通、健康档案100%向居民开放,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“两卡制”管理,提升签约服务质量,实现基本公共卫生的智能化监管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优化“乡村医生+乡镇(社区)全科医生+区级专科医生+X”团队,设置转诊绿色通道,丰富签约服务内容,严格公共卫生考核和结果运用,压实医共体牵头医院预防保健职能和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责任,强化对重点病种、重点人群管理。